从世界到九峰山、从课堂到实践,2025JFS实习生成长记录
穿上无尘服,进入百级洁净室,直面真实的半导体研发生产环境——这是九峰山实验室实习生的必修课。在这里,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真实的产业需求,他们开始像真正的工程师或研发人员那样思考问题。
2025年,九峰山实验室共迎来124名实习生,其中包括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UCSB)、香港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学子,以及国内高校的百余名本硕博及高职生。这支融合海内外视野与扎实专业功底的新生力量,已全面融入实验室科研与技术攻关一线,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01)
JFS Interns
直面产业
从理论到“Know-how”的能力跃迁
在九峰山实验室超净间里,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硕士生潘嘉杰在导师——工艺中心工程师卢博士的带领下,观摩MBE机台的使用,学习如何制订一道完整的工艺Flow,了解从外延生长到微观分析的全工艺流程。
“我们在《微电子制造技术》课程上学过MOCVD、MBE这些外延技术的原理,但真正站在一台正在运行的MBE机台面前,感受它超高真空系统的运行状态、理解每一个参数设置背后的意图,这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潘嘉杰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实习生潘嘉杰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MBE技术、讨论论文创新点
潘嘉杰的经历,是所有实习生踏入九峰山实验室这片“产业引力场”的初体验。对于这些走出校门的学子而言,九峰山实验室的核心引力,在于拥有一条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中试线以及真实的产业需求,他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设备与技术,拓展技术视野。
“在学校,我们研究材料长晶,主要是做热场设计、推导理论模型,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终点。但在这里,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真正把材料‘做出来’。”武汉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殷长帅感慨道。

九峰山实验室实习生殷长帅在设备前观察氧化镓长晶情况
此前,他在学校曾用大模型模拟过长晶设备的热场分布,却从未亲眼见过晶体生长的真实过程。在实验室实习两周后,他开始人生中第一次长晶实验,却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战:“放肩过程中晶体始终无法对称生长,总是一边高一边低。那时我甚至怀疑是自己破坏了温场结构,内心非常忐忑。”
今年2月,在导师——研究中心新型材料组首席专家魏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殷长帅成功参与制备2英寸氧化镓衬底,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Know-how”的跨越。这些在论文中看不到的“Know-how”,正是打通产业路径上“死亡之谷”的桥梁。
02)
JFS Interns
问题导向
用自己工具箱打开未知世界
在九峰山实验室的检测中心,来自香港大学的Miya站在实验室检测中心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设备前,屏幕上出现的一个异常峰成为她第一个需要独立解决的“真问题”。
“这个信号可能是污染物,也可能是电荷累积效应,需要自己查文献、设计验证方案给出合理化解释。”通过一系列分析排查,Miya最终在样本中追踪到铁元素的踪迹。对她而言,这不再是为了发表论文或完成学业要求,而是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的问题。

实习生Miya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操作XPS设备
Miya回忆,最初来到实验室时感觉周围同事谈论技术问题仿佛是“加密通话”。她的导师——检测中心技术专家杨博士引导她从实际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定期反馈“学习报告”,养成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及在九峰山实验室实习的最大收获,Miya说,学会XPS这项分析技术是最有成就感的,但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某个技术,而是获得了拆解未知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是真正内化于心的东西,是走到哪里都能带走的科研“工具箱”。
Miya自制的阶段性学习报告
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也发生在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郑焙天的科研工作中。在一次键合界面微观结构的表征实验中,他在电子衍射图像中发现了一组异常的衍射斑点。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他发现这一现象与数十年前被提出却极少被应用的现象高度吻合。在他的导师,检测中心技术专家陈博士的建议下,他通过等比例绘制衍射斑点,结合动力学衍射理论,最终成功实现了实验现象的模拟复现。

实习生郑焙天在观察显微镜下的样品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已经整理成文、正在投往SCI期刊,分析方法也为后续类似现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年轻人正在九峰山实验室经历一场科研范式变轨。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会主动定义问题;不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享受构建方法的过程。
03)
JFS Interns
格物致知
把专利与论文写在产线上

实习生秦骁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在九峰山实验室的“产业引力场”和“问题导向”科研氛围中,实习生们的成长正悄然发生质变。他们的名字出现在多个重要学术平台,例如亮相IEEE低温键合与三维集成国际研讨会、《Materials Today Phys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人工晶体学报》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与期刊。他们的论文与专利不再仅仅是学术练习,而是历经数百次工艺迭代、直指产业需求的硬核成果。

实习生秦骁在阅读文献
在九峰山实验室工艺中心技术开发团队长达20个月的沉浸式研究学习过程中,湖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生秦骁已在IEEE会议期刊、《Materials Today Physics》等期刊上留下了两篇署名论文——其中既包括关于碳化硅与硅直接键合异质结的创新研究,也有对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氧化镓键合技术的系统性综述。

实习生秦骁论文配图
秦骁回忆,在某项专利创新过程中,最初的技术构想源自他的突发奇想,但真正让方案成熟的,是导师——工艺中心键合专家张博士所做的系统性完善,让原本粗糙的创意拓展成层次分明的技术方案,甚至连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也参与了指导。这种接力式的创新模式,让他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协作与传承的特殊意义。

在九峰山实验室实习过程中,殷长帅已成功参与申请一项发明专利
武汉大学博士生殷长帅在氧化镓晶体生长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在导师——研究中心新型材料研究组首席专家魏博士的指导下,他不仅成功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导模法生长氧化镓晶体的热场结构、装置及方法,专利号:ZL202411698819.X),更从一个被忽视的现象中找到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学界都默认沿010方向提拉氧化镓晶体,但其根本原因研究仍不够深入。”在导师的鼓励下,他从各向异性角度系统分析了不同晶向的生长机理,还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新的论文。
不仅是硕博士,本科生也有机会在领域专家指导下,直接参与专利撰写与申请,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知识产权。
对他们来说,九峰山实验室不仅提供了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更重塑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认知。
04)
JFS Interns
校企联培
为行业培养多梯队人才

九峰山实验室坚持以“校企联培”为核心模式,致力于培养理论扎实、工程能力过硬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博士与博士后培养层面,实验室以前瞻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关键工艺突破为重点方向。博士培养实施“2年学校+3年企业”联培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强调以企业实际课题为依托,面向物理、电子、光学、材料等交叉学科背景人才,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实验室为实习生开设“业务扫盲课”
针对硕士及本科学生,实验室设立研究助理和工艺、检测类岗位,构建“1年学校+2年企业”的系统培养路径。在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显著提升工程实践与系统创新能力。微电子、材料、化学、机械等专业学生在此机制中迅速成长,成为具备产业视野的研发后备力量。

实验室为实习生开设“业务扫盲课”
面向高职学生,实验室提供设备维护、工艺制造、检测和厂务等技能类岗位,推行以“学徒制”为核心的实践培养,学生100%进项目,实施企业实践与学分置换机制,实现毕业设计与岗位能力的深度融合。机械、电子、光电、化学等专业学生可通过系统训练,发展为一专多能的技术工匠。
通过分层分类、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九峰山实验室不仅为自身持续培育科研、工艺与技能核心梯队,也为整个行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九峰山实验室实习岗位开放
欢迎海内外优秀学子加入
简历请投至:zhaopin@jfsla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