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寻觅人文之“味”,李培根院士关于AI应用的哲思

智能时代,寻觅人文之“味”
Human Taste in the AI Era
A JFS Laboratory Dialogue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智能时代。
当AI开始涉足那些曾经专属人类的认知领域,什么才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期《牛顿书房》邀请到的嘉宾是李培根院士,他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野,带领我们靠近哲学之门,游走于技术创新与哲学典籍之间,重新审视那些关于感知、趣味与创造的永恒命题。“智能时代,我们更加需要一些Taste”。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讨论,更是一次重新认识“何以为人”的思想旅程。
(正文字数3358, 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更多演讲视频请移步九峰山实验室视频号)
#1
无所不能的AI
Omni-AI
“相当于为人类科学进步节省了800年探索时间。”
“很多人认为至少创造性工作不会受AI影响,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错误的。”
2023年11月,谷歌旗下AI公司DeepMind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预测并验证38万种热力学稳定的晶体结构,被《自然》评价为:“相当于为人类科学进步节省了800年探索时间。"

不仅能在材料科学取得突破,AI更已深度参与芯片设计领域。谷歌验证,AI设计的芯片在功耗、性能、面积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人类工程师。类似的结论也在其他科技领域得到反复验证。李培根院士指出,这预示着在智能时代,人类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工作中的"含AI量"——能否更有效地使用AI工具。
但另外一方面,当AI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碾压人类时,我们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
李培根院士在康德的哲学观点里寻求答案。
康德
Immanuel Kant
德国哲学家、作家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Taste(德文“Geschmack”,中文译为趣味/鉴赏力/品味)进行了定义。简言之,他认为Taste是人类独特的反思判断力,不同于逻辑认知,它涉及对美的直觉判断。
杨振宁也曾将物理研究与Taste进行关联:“有没有Taste,对一个物理学家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李培根认为,所谓的“Taste”很难用一句话描述清楚,鉴别力也好,判断力也好,趣味也好,其实都可以统称是人的默会能力(Tacit Knowledge,由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引入哲学讨论)。这种能力和才能可能涉及到一个人的发展上限。尤其是在AI技术“无所不能”的未来,“假如我们缺少趣味,实际上可能我们就很难达到相当的高度。”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李培根分析了AI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启发及可能潜在的思想危机。
#2
A面:AI为师
A-Side:AI as Mentor
“AI能帮助人更深刻地认识物的本质”
2-1
用大模型审视康德不可知论
李培根借助康德哲学启发我们思考人类的认识局限及与AI的认知差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物自体"概念,他认为人类只能认识事物呈现的现象,而无法触及本质存在。
如今,AI对物体属性的解析能力已远超人类感官——大语言模型可将“苹果”转化为500维向量。Transformer架构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能够捕捉人类难以察觉的微观特征和复杂关联。被康德视为"不可知"的物自体属性,似乎正在被AI以数据化的方式逐步揭示。尽管AI认识的“苹果”还不能说是苹果真正的“物自体”,但AI对“物自体”属性及其关联的认识能力远超于人类。

(图自网络:“苹果”的向量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AI擅长处理"暗知识"——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非线性的高维关系,恰恰是人类认知的盲区。“人工智能就像一个‘超灵’,它在高维中的表现可以超越我们人类。”在这个意义上,AI能更深刻地认识物理系统的本质。
站在哲学与技术的交汇点,我们既需要保持对认知局限的清醒,也要善用AI拓展认知边界。
2-2
过程视角,始终面向可能性
李培根院士从哲学"过程论"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AI时代认知范式的深刻转变。黑格尔把世界理解为未完成的流动性的存在,海德格尔也认为"存在即过程",他提出“此在”的概念,强调“去存在”(德文zu sein,英文to be)。“此在”是始终面向未来,面向可能性,筹划自身的,换句话说,其过程很重要。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德国哲学家

哲学“过程论”在AI数字孪生技术中获得了当代诠释。
李培根认为,数字孪生技术不只是对物体的三维呈现,更是对物理系统动态过程的实时呈现。他提出,智能装备是"被时间规定的物理生命体",其特征正是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认识特定物理系统中流动的过程,并能实时地驱动和控制这个过程。
(数字孪生技术示意图,图源网络)
在医学领域,这种过程视角带来的革新同样显著——它推动着当代医学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范式演进。精准医学不再依赖群体统计的静态结论,不再是消除了个体差异的“看病”,而是能够追踪个体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干预(不仅看病,而且看人)。
李培根由此引导大家重新审视传统知识观——传统的知识观以命题为导向,把知识看成是从一般性规律中总结出的产品,这种认知方式在AI时代需要向基于实践的动态认知方式转变,所以拥有过程视角十分重要。
正因为有AI帮忙,我们有能力突破静态思维的局限,认识物理系统(如装备)。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一类物理系统之一般规律的认识,还要洞察特定物理系统在特定时刻的、流动性的、个性化的存在,在流动的时间中把握存在的本质。
此外,李培根认为,AI给予我们的能力和启发还包括对弱关联的敏锐感知力,以及对跨学科底层关联的深刻洞察等。未来的研究者要有“弱关系敏锐”,即善于与更多的人(并非与自己有强关系的、其他学科的人士)交换灵感和洞察。
#3
B面:AI为镜
B-Side: AI as Mirror
以AI为镜,映照思维局限
“智能时代的人,更需要趣味”
(图源:李培根院士演讲材料)
3-1
避免计算性思维
“人们并不是没有思考,而是在以计算性思维进行思考。”海德格尔一直批判现代技术导致人们的思维沦为"问题解决工具",不能达到沉思。
李培根提醒大家避免像AI一样用计算性思维处理问题:“传统认知教育往往是知识导向的,这种思维方式呈现收敛式、集中式的特点——按照既有的知识、既有的逻辑、固定的途径解决既定的问题,对于处理一般问题有效,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局限。
他建议研究者要有意识地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质疑问题,甚至想象问题,培养技术审美情趣。

3-2
目标悖论:拥有一个目标反而阻碍实现目标
李培根院士在演讲中探讨了创新与目标管理之间的悖论。他引用前OpenAI研究员Kenneth Stanley的著作《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及其提出的"新奇性搜索算法"(2008年)作为典型案例。Stanley研究发现,传统目标导向的方法,比如登山时只选择离山顶更近的路径,反而可能阻碍重大创新突破。
Kenneth Stanley
OpenAI 前研究员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

李培根强调,在科研工作中,过度强烈的目标追求反而可能阻碍目标实现,过度强调目标导向的创新,缺少发散性思维,可能抑制突破性发现。一个组织也需要营造"氤氲润泽"的创新生态,鼓励某些人的自由探索,往往能孕育出突破性成果。
李培根指出,一个组织的创新文化品味(Taste)体现在: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要为"边缘探索者"保留自由空间。

3-3
意识湍流中的创新源泉
李培根院士援引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意识流"理论。他认为人的意识“像一条绵延不断,不可分割的河流”,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与无逻辑、非理性的无意识共同构成。这种如河流般绵延的意识流中的非理性部分恰恰与趣味、判断力等创新要素密切相关。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美国心理学之父

他强调,或许正是意识流的"湍流"特性决定了每个人的思想高度不同。正如马斯克等创新者,其大多数想法可能无效,但少数突破性灵感正源自这种自由的意识流动。这种非逻辑的思维过程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来引导,才能在"混乱"中孕育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3-4
警惕AI的“药学效应”
尽管AI在诸多领域超越人类,但过度依赖AI可能削弱人类的沉思能力与创新潜能。李培根说,已有学者提示大家关注AI的"药学效应":技术依赖可能导致"精神无产阶级化",即人类逐渐丧失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图源:李培根院士演讲材料)
“AI在知识上面有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智能时代的人才更需要趣味。”李培根院士鼓励大家,站在AI肩上的同时,不要忘记趣味、不要放弃沉思、去进行意识漫步:"算法能直达目标,但最有趣的事情往往是在途中意外发生的。”
演讲嘉宾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

九峰山实验室牛顿书房
JFS-Enlightening Room
回望人类社会历史,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作为一个公共、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九峰山实验室拥有一支平均年龄32岁、硕博士占比超98%的人才队伍。我们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在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上不忘思考,在探索科学世界的同时常怀人文之心。
为此,实验室策划《牛顿书房》栏目,邀请有影响力和人生阅历的人物,分享他们探索世界的心得与经验,为追逐科学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人文情怀的涵养,更好地激发创造力。